过刊目录

  • 2016年, 39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6-03-10
      

  • 全选
    |
  • 伍戈, 连飞
    2016, 39(3): 3-25.
    摘要 ( ) 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结合中国的现实特征,立足于新凯恩斯的分析框架,试图创新性地构建转型时期数量与价格相结合的混合型货币政策规则模型。特别地,我们十分注重预期的作用,并采用贝叶斯方法估计模型以及脉冲响应、方差分解和福利损失等方法对混合规则、数量规则和价格规则进行各种冲击下的政策效果比较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对于转型中的中国而言,实施混合型的货币政策规则比实施单纯的货币数量型规则或价格型规则更能有效保证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而且货币政策混合规则对改善社会福利的效果更好,因此采取数量与价格型相结合的货币政策框架体系可能是现阶段中国人民银行较好的现实选择。
  • 余子良, 佟家栋
    2016, 39(3): 26-48.
    摘要 ( ) 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在区分所有制的前提下,检验了出口行为对中国工业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首次识别其影响渠道。我们发现出口行为对不同所有制类型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及其影响渠道存在显著差异:出口可以缓解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的融资约束,但对国有企业影响甚微;出口主要通过“信号效应”与“销售市场多元化效应”缓解民营企业融资约束,而对于外资企业,则主要通过“销售市场多元化效应”与“融资市场来源的多元化效应”缓解其融资约束;参与出口可以有效减轻国有企业的“预算软约束”问题。
  • 逯建, 冯泓
    2016, 39(3): 49-70.
    摘要 ( ) 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构建一国两区域企业在国外进行产品数量竞争和价格竞争的模型,将分权式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引入战略性贸易之中。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即使国内存在多个区域,数量竞争时中央政府的最优政策也主要是补贴,而价格竞争时中央政府的最优政策是向企业征税。为使国内产业发展在区域上更加均衡,数量竞争时应由中央政府出台政策,但价格竞争时应由地方政府出台政策;数量竞争时由中央政府先于地方政府宣布政策比中央政府后于地方政府干预的效果更好。当两级政府的政策能够增进两地产业发展的区域均衡时,努力降低两地企业的产品差异程度能收到更佳效果。
  • 钱学锋, 范冬梅, 黄汉民
    2016, 39(3): 71-94.
    摘要 ( ) 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采用会计法和Edmond等(2012)方法对中国制造业企业的成本加成进行测算,并利用1999-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CEPII-BACI数据库和WTO关税数据库数据,考察了进口竞争对中国制造业企业成本加成的影响。研究发现,进口竞争对中国制造业企业的成本加成有显著负向影响,进口竞争越剧烈,企业成本加成越低。但长期内,进口竞争的负向影响将逐渐消失。进一步地,本文还考察了在企业类型差异和行业异质性下,进口竞争对中国制造业成本加成的不同影响。此外,中间投入自由化引致的竞争能够带来多样化效应,促进企业成本加成的提高,而加工贸易企业受进口竞争的影响要小于一般贸易企业。
  • 黄先海, 诸竹君, 宋学印
    2016, 39(3): 95-117.
    摘要 ( ) 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扩展的M-O模型,提出了出口企业阶段性“低加成率陷阱”现象。通过引入产品质量,对这一现象的微观机制进行了深入探索。本文认为,企业低加成率出口正是较低生产率水平下“最优出口产品质量选择”所带来的一种阶段性现象,采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海关交易数据进行的经验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出口企业普遍处于“低加成率陷阱”区间;出口企业加成率关于生产率的“U型”曲线的门槛值约为6.93,约25%的企业已经跨越了“低加成率陷阱”区间;东部企业面临的“质量升级效应”更强烈,“质量升级”意愿较强;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行业更多处于“低加成率陷阱”区间,而技术密集型行业出口负向影响相对较弱。
  • 陆菁, 刘毅群
    2016, 39(3): 118-143.
    摘要 ( ) 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理论和经验两个层面解析了中国工业部门要素报酬份额变动的原因,并采用面板数据估计和标准化系统方程估计方法分别测算了中国全部工业和细分行业的要素替代弹性与技术进步。研究显示:1990-2010年,工业部门整体的要素替代弹性为2.906。在要素价格变动和技术进步因素的推动下,资本扩张促使工业部门资本要素报酬份额不断上升(年均速率4.6%)。其中,资本深化对资本要素报酬份额上升的促进效应为年均6.4%,资本增进型技术进步对资本要素报酬份额上升的促进效应为年均1.9%,而劳动增进型技术进步对资本要素报酬份额上升的抑制效应为年均5.4%。市场与制度变革对要素替代弹性的大小,进而对要素报酬份额变动也产生影响。
  • 段文斌, 刘大勇
    2016, 39(3): 144-165.
    摘要 ( ) 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空间经济学与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相结合的视角,将复合效率优势变量纳入空间经济模型,分析了现代服务业聚集的形成机制,并应用空间计量方法,结合地理距离的空间权重矩阵对2005-2010年中国226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情况进行经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复合效率优势与市场需求的提升及共同作用是现代服务业聚集的重要机制;市场便利程度和拥挤程度分别促进和削弱了现代服务业聚集;中国现代服务业发展仍然不足,东部地区具有更高的复合效率优势及市场需求,发展潜力更大。提高创新能力、提升市场潜能、城镇化与区域协同、国际产业资源整合等可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
  • 程时雄, 柳剑平, 龚兆鋆
    2016, 39(3): 166-192.
    摘要 ( ) 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中国工业行业1985-2012年面板数据,运用新近发展的时间可替代DEA模型测度了在不同节能减排目标约束下,工业行业节能减排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和工业行业各年度的最优能源消费量和最优碳排放量,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影响潜在工业行业经济增长率的因素。结论表明:由于中国工业大部分行业环境技术效率低下,可通过提升环境技术效率来削减节能减排对经济增长的潜在负面影响,大部分行业存在着环境波特假说所阐释的节能减排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双赢模式。环境技术效率越高、能源强度和碳排放强度越低、资本劳动比越低的行业在面临节能减排约束时越容易遭受更多的经济增长损失,因此政策制定者在确定节能减排目标时应根据不同行业的情况分别确定不同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