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19年, 42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9-02-10
      

  • 全选
    |
  • 方意, 陈敏
    2019, 42(2): 3-25.
    摘要 ( ) 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理论和经验分析,考察在经济波动冲击下以银行风险承担为核心的金融周期形成机理,并以银行风险承担来测度中国金融周期。文章梳理了经济波动影响风险资产市场的波动率水平,进而影响银行资产负债表能力并最终影响银行风险承担的传导渠道,提出以市场型资产变动率作为银行风险承担的衡量指标,并证实该指标具有前瞻性。通过考察经济扩张与收缩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差异性影响,验证明斯基的"金融不稳定假设",并证实中国金融周期具有中期频率,周期长度约为11年。监管当局应关注低波动率带来银行过度风险承担、加剧系统性风险积聚的顺周期现象,加强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 杨盼盼, 李晓琴, 徐奇渊
    2019, 42(2): 26-46.
    摘要 ( ) 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测算了加总和全口径分行业人民币增加值有效汇率,共包含了可贸易品和不可贸易品部门在内的33个行业,采用增加值有效汇率测算方法以更好地体现人民币的对外竞争力。研究发现,加总层面人民币汇率在经增加值贸易调整后的上升幅度高于传统有效汇率的上升幅度。分行业看,不同于传统理解,部分不可贸易品行业的增加值有效汇率上升幅度同样较高,其上升幅度甚至高于某些可贸易品行业,因此需要关注不可贸易品行业的对外竞争力变化及其理论和政策含义。在中国不断融入全球价值链和进一步对外开放的进程中,基于增加值的有效汇率应当作为理解人民币对外竞争力和面临外部冲击时的重要工具。
  • 陈创练, 林玉婷
    2019, 42(2): 47-71.
    摘要 ( ) 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构建财政政策时变反应函数模型,通过推导得到时变政策效果函数。经验结果表明,近年来中国财政政策表现出更强灵活性,存在明显盯住经济增长目标的政策取向。在财政赤字处于高位或增加时,政府被动负债削弱了盯住债务杠杆目标的政策取向;而财政赤字处于低位或下降时,政府倾向于采取反周期的策略主动降低债务杠杆。后次贷危机期间,财政政策表现出较强盯住房价目标的政策取向。从反事实政策效果看,究竟是采取单一的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来调控宏观经济更为有效,还是采取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组合更为合适,取决于宏观调控的不同政策目标。
  • 李春顶, 陆菁, 何传添
    2019, 42(2): 72-96.
    摘要 ( ) 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模拟不同模型结构对内生最优关税的影响,解释和分析了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内在动力。我们使用数值一般均衡的参数校准和模拟方法计算了各国有贸易报复和无贸易报复的最优关税,在标准一般均衡模型结构中逐步引入资本跨国流动、多国假定、贸易成本、贸易不平衡以及产品同质化等假定,模拟出不断下降的最优关税率。模拟结果表明,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不同经济体相互之间的经济联系和依赖性增强,贸易自由化是一个内生的优化选择;近年出现的少数国家"逆全球化"倾向具有一定的背景和动因,但违背经济增长规律和整体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短期现象。
  • 王勇, 李雅楠, 俞海
    2019, 42(2): 97-121.
    摘要 ( ) 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中国工业企业1998-2007年微观数据,本文从企业内和企业间效应考察了环境规制影响加总生产率增长的机制路径及其效应大小。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引致产出更多地向高生产率企业配置,同时促使低生产率企业退出,有利于资源在企业间的优化再配置。同时,环境规制抑制了企业生产率增长,环境规制可能诱发的创新补偿效应并未呈现。通过计算不同机制路径对行业加总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发现,环境规制对行业加总生产率的影响较小,企业内效应微乎其微,环境规制主要通过企业间效应影响加总生产率增长。企业更替效应未能在环境规制驱动行业加总生产率增长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为发挥环境保护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积极作用提供了经验证据。
  • 肖兴志, 黄振国
    2019, 42(2): 122-146.
    摘要 ( ) 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构建一个包含企业异质性的产业动态模型,考察僵尸企业对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僵尸企业不仅破坏产业动态发展过程中优胜劣汰的市场选择机制,而且抑制企业成长机制作用的发挥。不同情形下的影响效应存在异质性:在银行僵尸借贷情形下,僵尸企业会放大和延长负向冲击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在政府兜底式救助情形下,僵尸企业会导致产业发展更快地收敛到低效率水平和低技术水平的稳态均衡;在政府普惠式政策支持情形下,僵尸企业对政策效应的影响使得政策支持能够扩大产业规模,而能否提高产业效率水平和促进产业技术进步取决于政策支持所导致的僵尸企业数量多少。本文的研究为妥善处置僵尸企业,从而助推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水平提供了理论参考。
  • 闫雪凌, 林建浩
    2019, 42(2): 147-169.
    摘要 ( ) 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理论,通过搜集2004-2014年新闻联播中的领导人访问数据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数据构建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并结合政治互信因素,考察了领导人访问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领导人访问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分布具有显著的当期促进效应;中国领导人出访效应大于东道国领导人来访效应,且随着中国经济全球影响力上升和外交政策调整,领导人访问的当期促进效应逐渐增强。此外,领导人访问会通过文化交流和提高东道国民众对中国的好感度等间接机制产生持续的长期影响。
  • 周晔馨, 涂勤, 梁斌, 叶静怡
    2019, 42(2): 170-192.
    摘要 ( ) 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微观社会资本"源头"逐渐成为研究前沿的背景下,对中国转型期农民工社会资本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的研究更显重要。本文结合个人社会网络的主要特征,构建了农民工社会资本的动态投资模型。理论模型的结果显示,个人人力资本水平对社会资本流量和存量均有正向影响;迁移概率和社区专用性则对社会资本流量和存量有负向影响。基于北京市农民工调查数据和工具变量的经验分析基本支持模型结论,但不同因素对以"质"或"量"度量的社会资本,以及对新增社会资本存量或流量影响的显著性有所不同。本文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制订促进农民工社会资本形成的政策提供了较为稳健的理论框架和经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