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编辑部主办“汇率与货币国际化:中国与日本视角”研讨会
“汇率与货币国际化:中国与日本视角”会议综述
董维佳
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世界经济》编辑部于2016年11月19日在亮马桥国际会议中心召开了题为“汇率与货币国际化:中国与日本视角”的双边研讨会,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与日本产业经济研究所(RIETI)等研究机构的学者们一起对提前准备好的8篇论文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本次会议是我们与日方合作系列会议的第五次,在此前行业有效汇率及传导、人民币国际化等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对汇率与货币国际化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孙杰研究员
《世界经济》编辑部与RIETI研究团队的合作最初是从共同研究东亚汇率合作开始的。2012年10月,我们与日方在北京就中日货币合作等问题开展了第一次研讨会,日方参会者主要是产业经济研究所的课题组成员,来自一桥大学、横滨国立大学、学习院大学等;中方参会者主要来自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和国内一些大学的专家学者。2013年11月在东京的产业经济研究所举办第二次的研讨会主要围绕有效汇率与国际贸易问题展开。由于前两次研讨的效果均非常好,中日双方商定以后每年轮流主办系列研讨会。此后2014年在北京、2015年在东京分别举办了第三次、第四次系列研讨会,并且研讨内容从汇率传导和人民币国际化问题,逐渐转入了对行业有效汇率的深入研究。今年研讨会的议题主要是汇率与货币国际化问题。
在会议当天,《世界经济》编辑部主任孙杰研究员首先对中日系列研讨会的召开进行了回顾与展望,对本次会议的来宾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并致开幕词,我院学部委员余永定研究员对小川英治教授一行的来访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并表达了中日双方长期紧密合作的意向。接下来会议按照日程安排,对中日参会的8篇文章一一进行了报告和评论。
院学部委员余永定研究员
小川英治教授
第1篇论文来自横滨国立大学的佐藤清隆教授和章纱绢《汇率波动、出口与全球价值链》,本文利用1997年至2012年间29个国家18个制造业产业的双边贸易数据,分析了在全球价值链的背景下汇率波动如何影响出口,实证结果发现汇率波动对出口有着显著的负效应,而参与全球价值链能够减少这种负效应,若一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参与度足够高,汇率波动甚至能对出口产生正向影响。苏庆义副研究员作为评论人,对于如何测度全球价值链的参与度提出了疑问,并对变量的选择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张明研究员指出一国在全球价值链的位置(处于上游还是下游)同样重要,同时指出应厘清全球价值链对汇率波动与出口的影响机制。
第2篇论文由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的杨盼盼报告了关于人民币分省有效汇率的测算。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各省的贸易对象存在显著差异,举例来说,江苏省的前五大贸易伙伴为美国、欧盟、日本、韩国与台湾省,而黑龙江省则为俄罗斯、美国、欧盟、沙特阿拉伯与巴西,因此全国的总体有效汇率并不能准确测度各省的外部竞争力。本文的实证结果发现2011年至2013年间31个省份的有效汇率差异明显,升值最大与最小的省份之间相差141%,汇率变动对于欠内陆发达省份的影响比对于沿海发达省份的影响更大。佐藤清隆教授认为本文提出的分省有效汇率是一个创新,并建议考虑价格因素测算分省的实际有效汇率,同时结合企业的区位选择、产业特征等来解释省际差异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日方另外几位学者也对本文很感兴趣,并对一些技术性问题,比如控制省际间贸易、权重的设置等提出了建议。
第3篇论文来自彭博社的高级分析师增岛幸,关于日元、人民币等亚洲货币的避险地位。研究结论发现,日元是避险货币同时也是安全资产,这可能会阻碍日本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复苏;离岸人民币相对脆弱,人民币自2014年5月以来逐渐脱离避险地位,同时由资本净流入转变为净流出,这可能会有利于中国的出口;而韩元、印尼盾、新加坡元则同样比较脆弱。肖立晟副研究员认为货币地位与国内货币政策相关,但有时会存在政策冲突。日元的避险地位在全球市场波动时增加了突然飙升的风险(即使其总的趋势是逐步贬值),从而通过贸易和进口价格渠道给日本经济和通胀带来下行风险。同时他也表示应着重分析日元成为避险货币的原因,并对中国811汇改作了简单介绍。
第4篇由湖南大学艾洪山报告了他与世经政所徐奇渊的论文《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潜力评价:来自中国出口企业的证据》。通过匹配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产品数据库,本文区分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的微观企业依市定价(PTM)行为,实证结果表明,一般贸易的PTM效果比加工贸易强,也就是说,加工贸易比一般贸易拥有更强的定价权。在中国和其他东亚国家融入全球价值链的过程中,该地区出口的ERPT/PTM效果将会被扭曲。如果不将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区分,很可能会高估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潜力空间。学习院大学的清水纯子教授对该文进行了评论,她指出应进一步分析加工贸易有更强的定价权的原因,并对一些技术性细节提出了疑问。世经政所的毛日昇副研究员首先指出,应考虑出口企业在汇率升值与贬值时定价行为的非对称性;其次出口商品的定价机制比较复杂,不能只考虑微观企业的行为。另外在场的专家还对文章提出了不少建议,如考虑中间品贸易和垂直专业化分工等。两位作者对上述问题做出了细致的回应。
上午讨论结束后,在工作餐过程中与会学者们还在不断探讨着相关文章的问题以及未来的解决方案等。19日下午继续就2篇日方和2篇中方论文进行了讨论。
第5篇由南山大学的吉见太洋副教授报告了他与合作者的论文《单个产品的汇率传递效应(ERPT):来自日本和泰国的证据》。本文通过在日本购买并出口到泰国的二手工程机械的拍卖价格数据来研究ERPT,实证分析结果如下:首先,泰铢兑日元汇率变化10%导致以泰铢计价的商品价格变化3%;其次,汇率传递是不对称的,该变化只有当泰铢兑日元升值时才产生;第三,ERPT效应随着购买与销售之间时间差的加大而减小;这些结果意味着显着的定价市场(PTM)趋势。西南财经大学的王君斌副教授正对理论与实证模型提出了几点改进的建议,与会的学者也提出了有关市场占有率、拍卖次数、贸易成本、加成定价等多种问题,作者对此一一做出了回答。
第6篇论文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戴觅和徐建炜,关于企业层面汇率冲击对就业的影响。文章首先构建了一个链接企业雇佣调整与企业层面汇率冲击与企业外部地位的理论模型,并通过匹配2000年至2006年的工业企业调查数据与贸易数据,实证检验了上述理论,结果表明本币升值对企业雇佣的影响机制可分为两部分,一方面降低进口成本从而增加企业雇佣,另一方面提高出口价格从而减少企业雇佣。更为重要的是,企业的进出口强度以及贸易伙伴的分布都会对上述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吉见太洋作为评论人首先肯定了文章选题与方法的创新,其次对于实证模型的选择提出了疑问,同时考虑到企业所在区位不同建议控制地区固定效应,并指出模型可能存在同时性偏误问题,另外由于进出口结算货币都是美元可能会导致估计有偏。在座的许多专家也对本文很感兴趣,提出了不少问题,比如企业性质不同、生产力不同是否会对结果产生影响等。
第7篇论文由横滨国立大学的阮氏玉映(Thi-NgocAnhNGUYEN)介绍了她和佐藤清隆教授的研究《企业预测汇率与非线性依市定价》。文章采用非线性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NARDL)实证分析了2007年至2015年间日本出口商的PTM行为,不同于传统的阈值理论,本文利用企业的预测汇率来区分日元升值和贬值,发现日元升值期间多数行业存在显著的PTM行为,而日元贬值期间竞争性行业往往进行充分的PTM行为。中央财经大学的王雅琦对文章进行了评论,指出文中的阈值计算的合理性问题,同时提出了一些改进的建议,如变量的季节调整以及价格刚性等问题。
第8篇论文来自世经政所的常殊昱与肖立晟,有关中国境内企业境外发行美元债券的研究。通过对2005年至2015年间上市公司境外发债行为的实证研究发现,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动机差异明显,国有企业主要是现金不足以及项目投资需要,而非国有企业的动机主要是套利交易。一桥大学的小川英治教授评论了本文,认为应挖掘上述差异产生的原因,并指出非国有企业的套利交易行为存在巨大风险。另外,与会专家还提出了关于企业规模与财务杠杆的内生性、零假设的合理性等诸多问题。两位作者也逐一作出了详细的回应。
至19日下午5点半,第五次中日系列双边研讨会在热烈的气氛中顺利结束,实现了召开本次会议的目的。通过对8篇参会文章的报告、评述与讨论,中日学者们积极参与,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加强了中日双方对汇率与货币国际化的相关研究,为后续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晚上6时,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王德迅副所长宴请了中日双方的参会嘉宾,并表示《世界经济》编辑部和日本RIETI研究所将会继续精诚合作,将这个系列会议坚持下去,为中日双方学术界贡献更有意义的研究,同时对参会代表和与会学者的支持和努力表达了感谢。
发布日期: 2016-12-05
浏览:
6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