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 全选
    |
    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
  • 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
    韩国高, 刘田广, 庞明川
    2025, 48(7): 3-35.
    摘要 ( ) 全文 ( ) 复现包及其他补充材料   可视化   收藏
    有效遏制企业环境信息粉饰是完善社会责任治理架构、夯实现代环境治理实践的内在要求。本文基于2017-2023年中国A股上市工业企业数据,以生态环境智慧监测创新应用试点实施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法探究了生态环境智慧监测对企业环境信息粉饰的影响。研究发现:生态环境智慧监测能够抑制企业环境信息粉饰。其内在机制包括环保投资与绿色创新增加,以及环境战略信息披露降低和实质性环境信息披露增加。基础监测设施完善、公众环境监督加强与数据算力资源支持是智慧监测抑制企业环境信息粉饰的重要支撑。此外,智慧监测能够突破传统监测的监管与治理瓶颈,遏制企业市场驱动的环境信息粉饰动机,但仍难以约束企业出于融资目的的粉饰行为,完善环境司法、发展绿色金融和统一环境评级能够补充强化智慧监测的治理环境信息粉饰行为。本文为数字技术深度赋能中国环境领域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与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实践参考。
  • 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
    吕建兴, 王悦, 张少华
    2025, 48(7): 36-70.
    摘要 ( ) 全文 ( ) 复现包及其他补充材料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匹配全球制裁数据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调直接投资调查数据,构建2009-2019年制裁参与方和双边FDI数据,利用多期双重差分法经验分析制裁对中国双边FDI的影响和机制。研究发现:其他经济体间的制裁显著抑制了参与方对中国的FDI,使得中国投资外循环受阻;但显著促进了中国对参与方的FDI,体现了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稳定器作用。南北经济体间的制裁显著减少了参与方对中国的FDI,抑制了中国对发展中经济体的FDI,但促进了中国对发达经济体的FDI;其他经济体间的金融和贸易制裁显著抑制参与方对中国的FDI,但促进中国对参与方的FDI。此外,因制裁引致的政治风险和资本账户开放度变化是影响中国和参与方双边FDI的重要作用机制,而与中国的经贸关系紧密程度和作为贸易摩擦的应对措施是影响中国和参与方双边FDI的重要调节机制。本研究为中国进一步推进投资“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以及稳妥实施制裁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 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
    严兵, 程敏
    2025, 48(7): 71-104.
    摘要 ( ) 全文 ( ) 复现包及其他补充材料   可视化   收藏
    企业供应链的全球化拓展深刻重塑了国内供应链格局。本文基于中国上市公司供应链数据,从理论与经验视角探讨企业嵌入国际供应网络对其国内供应商地理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首次进入国际供应链的企业受替代效应和网络优化效应的驱动,倾向以高效国外供应商替代近距离低效国内供应商,并与远距离优质国内供应商合作,显著扩大供应商分布范围。在位企业通过增加国际供应网络参与广度,借助多元化替代效应、网络优化效应和竞争效应拓展供应商地理分布;同时通过提升参与深度,依靠网络优化效应和竞争效应增加远距离供应商引入。供应关系黏性、专用性、数字技术及基础设施等因素进一步影响企业国内供应商地理布局。本文揭示了中国企业在国际供应网络嵌入情况下的供应商空间布局动态演化,为企业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全球供应链竞争优势提供理论与经验支持。
  • 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
    戴若尘, 索昊, 陈斌开
    2025, 48(7): 105-132.
    摘要 ( ) 全文 ( ) 复现包及其他补充材料   可视化   收藏
    畅通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方面。本文基于2017至2019年独特的企业经营大数据,直接度量了中国地级市之间的商务出行、企业投资和合作专利行为,从新的视角刻画中国区域间信息、管理和技术要素的跨区域流动情况。本文采用引力模型框架估计包含省际壁垒的要素流动成本,用以衡量市场一体化程度,并构建了城市层面的要素市场可达性指标。基于此,本文评估了降低省际壁垒等一体化政策的经济影响。结果显示,推动上述要素的市场一体化能够促进经济增长,通过构建跨省份城市群进行一体化管理能够提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约5.05%。上述结论能够辅助促进要素市场一体化的政策制定与评估。
  • 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
    谢贞发, 王震
    2025, 48(7): 133-163.
    摘要 ( ) 全文 ( ) 复现包及其他补充材料   可视化   收藏
    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中国新发展阶段产业建设的核心需求。制造业作为实体经济的主体,引导制造业企业“脱虚返实”对提振实体投资和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2016年新增值税分成改革为研究背景,使用强度双重差分模型分析了税收分成激励下地级市政府制造业发展导向对制造业企业脱虚返实的推动作用。研究发现,分成激励显著推进了制造业上市公司脱虚返实进程,表现为企业金融化水平的下降。研究指出地方政府在分成激励下明显加强了对制造业发展的关注度,并通过固定资产投资、土地出让和税费优惠等途径为企业加强实体投资提供引导和支持。制造业企业在政府宏观导向下强化了长期利益导向,这有效约束了管理层基于自利目的进行的金融投机行为,并推动了制造业企业实体投资和实体业务规模的增长,是驱动企业脱虚返实的主要因素。本文的研究为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和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了经验参考。
  • 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
    赵家悦, 卢锐, 柳建华, 郜栋玺
    2025, 48(7): 164-198.
    摘要 ( ) 全文 ( ) 复现包及其他补充材料   可视化   收藏
    数字技术正在给企业经济活动带来诸多变革,而现有文献对于技术进步如何影响公司治理进而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尚缺乏探索。本文通过测算企业在数字技术发展过程中实际支付的经济成本考察数字技术的公司治理效应,基于自由现金流假说构建经验分析框架研究发现,企业数字技术发展显著缓解了过度投资这类典型的管理层代理冲突,且与传统治理手段形成了良好补充;信息不对称的缓解是实现公司治理效应提升的重要途径。进一步考察发现,数字技术发展能够有效约束在职消费行为、提升现金股利分配、抑制管理层薪酬黏性并促进企业投资与股价之间的联动,这为公司治理水平的提升提供了来自不同侧面的重要佐证。此外,拓展性分析表明:在不同言行表现下,数字技术仅在“多言多行”和“少言多行”的样本中发挥了显著的治理效应;在不同数字技术类型中,区块链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所产生的治理效果最强。
  • 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
    王若男, 郑风田, 阮荣平
    2025, 48(7): 199-223.
    摘要 ( ) 全文 ( ) 复现包及其他补充材料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将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政策实践归纳为资源下乡和生源进城两种模式,构建理论模型分析两种模式对学生学业成就和家庭主观福利的影响,并以城乡教师轮岗交流政策和降低城市入学门槛政策作为两种模式的代表(分别简称“交流政策”和“降槛政策”)进行计量检验。研究发现,交流政策提升了农村教育资源供给,但在劳动力进城趋势下加剧了儿童留守概率,导致家庭教育参与减少,因而未显著提升学业成就。降槛政策使得更多农村学生享受到城市优质教育资源,促进了子女随迁及家庭教育参与,因而显著提升了学业成就。由于交流政策增加了农村儿童被留守的风险,降槛政策产生了劳动生产效率损失,因此二者均无法全面改善农村家庭的主观福利,仅是惠及部分特定群体。
  • 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
    肖楠, 刘国恩
    2025, 48(7): 224-248.
    摘要 ( ) 全文 ( ) 复现包及其他补充材料   可视化   收藏
    基层首诊是分级诊疗的关键环节,对构建有序就医路径和控制医疗费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使用医保结算数据,采用断点回归-双重差分法研究基层首诊政策对患者就医选择和医疗费用的影响。研究发现,基层首诊政策显著降低了61~64岁参保人首诊选择三级医院的概率和对应的疗程总费用,但没有改变未退休群体的首诊选择。机制分析表明,该政策通过扩大基层首诊与越级首诊间医保待遇差距、增加时间成本影响患者选择。此外,政策实施后61~64岁参保人更多流向二级医院而非基层机构,基层机构服务能力较弱是阻碍患者向下就医的主要原因。本文研究结论表明,基层首诊政策仅能改变部分老年患者,尤其是慢性病患者的首诊选择,没有改变未退休群体向上就医的偏好,仅从需方成本分担角度推进分级诊疗的效果较为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