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 马述忠, 吴鹏, 房超
    2024, 47(4): 3-30.
    摘要 ( ) 全文 ( ) 复现包及其他补充材料   可视化   收藏
    海底光缆是信息跨境流动最主要的载体,在数字经济时代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本文以亚非欧1号海底光缆开通为例,基于2009-2021年证券数据公司跨境并购数据,使用双重差分法从双边信息流视角考察了国际海底光缆建设对中国跨境并购的影响。研究发现,亚非欧1号海底光缆的开通显著促进了中国企业对直连国家的跨境并购。机制分析表明,亚非欧1号海底光缆通过增加中国与直连国家间的双边信息流动促进了企业的跨境经济活动。此外,海底光缆的促进作用对初始数字基础设施更差和网络自由度更高的国家更强,主要促进了高技术行业的并购。总之,中国主导建设的数字基础设施能弥合数字鸿沟,推动中国的高新技术“走出去”。
  • 曹希广, 邓敏
    2024, 47(4): 31-64.
    摘要 ( ) 全文 ( ) 复现包及其他补充材料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在理论分析电子商务影响新企业进入内在机理的基础上,借助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试点政策这一准自然实验,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探讨了电子商务政策对企业家创业精神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电商示范城市试点政策能显著激发企业家创业精神,且该效应具有一定持续性。机制检验结果表明,电商示范城市试点政策主要通过融资便捷机制、市场准入扩大机制、多样化配套服务机制激发企业家创业精神,增加城市创业活动。异质性分析表明,电商示范城市的创业效应主要在南方地区、市场整合程度强、营商环境良好的城市样本中更为显著,且不同类型行业的政策效应程度不同。此外,电商示范城市试点政策促进创业活动增加主要依靠创造效应而非邻近城市的转移效应。本研究结论对政府相关电商政策推广和电商赋能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实践启示。
  • 范剑勇, 张丰, 唐为
    2024, 47(4): 65-98.
    摘要 ( ) 全文 ( ) 复现包及其他补充材料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20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这一史实,将跨城市各院系净调入数量作为当代高校学科质量的工具变量,在学科层面考察高校学科质量对城市科技创新水平的异质性影响。本文发现:高校学科得分排名提高一个百分位,与该学科对应的城市专利申请数与专利被引用数将分别增加0.6%、1.2%;高校学科质量对城市科技创新结构的影响仅存在于中高技术行业,且在东部沿海地区总体上弱于其他地区;校企间联合研究开发、社会机构引用本地高校专利数量的提升、本地劳动力市场的人力资本改善是高校优势学科溢出效应的重要渠道。对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自主可控技术等战略目标,本文的研究结论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 张德涛, 张景静, 董帅
    2024, 47(4): 99-128.
    摘要 ( ) 全文 ( ) 复现包及其他补充材料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研究了中国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粉饰行为。通过构建涵盖1597个关键词的中国特色环境词库,本文基于2008-2022年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沪深A股非金融企业数据,借助文本分析方法捕捉“一义多词”文化背景下企业披露的环境文本信息,运用门槛及分位数模型检验环境信息粉饰行为的存在性,并采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从收益风险层面考察环境信息粉饰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上市公司存在环境信息粉饰行为,该行为导致企业收益损失和长期风险加剧。原因在于,粉饰行为降低了信息披露质量,影响了市场参与者对企业的偏好。此外,表述的语气也是一种粉饰的手段。会计信息质量下滑、投资者环境信息识别能力提升和企业关注度增加放大了粉饰行为的负效应。本文为分析环境信息披露策略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为完善绿色治理体系提供了启示。
  • 张兵兵, 王圆, 申广军
    2024, 47(4): 129-153.
    摘要 ( ) 全文 ( ) 复现包及其他补充材料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跨省界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政策的实施为准自然实验,基于多源数据分析该政策对流域共同富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流域生态补偿能够显著弥合流域上下游区县间居民财富差距,促进流域共同富裕。机制分析表明,该政策通过增加转移性收入的直接途径和提升工资性收入的间接途径促进受偿区域居民财富水平提升,进而缩小流域上下游区县间财富差距。此外,该政策还能够促使受偿区域村居内部收入差距缩小,并有效提升村居公共服务能力。本文研究结论为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新思路。
  • 陈飞, 王若同
    2024, 47(4): 154-183.
    摘要 ( ) 全文 ( ) 复现包及其他补充材料   可视化   收藏
    长期护理保险是健全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制度安排,从“增收”与“分配”两大维度探讨其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基于单一家庭决策理论构建家庭效用最大化模型,并运用双重差分法分析中国长期护理保险试点政策对家庭收入的因果效应。研究发现,长期护理保险会引起试点地区家庭收入水平显著上升。其作用机理在于,试点政策通过挤出家庭照护、创造就业岗位发挥了增收效应,具体表现为延长劳动时间和拓宽就业渠道。上述效应在收入损失和医疗支付风险程度越高的家庭中越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试点政策的风险分担功能发挥了显著的分配效应,能够有效缩小城乡之间、群体之间与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本文为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实现共同富裕战略目标提供了政策启示。
  • 王春超, 冯大威, 张志鑫
    2024, 47(4): 184-211.
    摘要 ( ) 全文 ( ) 复现包及其他补充材料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分析2011和2018年两次个人所得税改革对中国劳动供给的影响,探讨了劳动者调整成本与收益对个体劳动行为决策的作用。研究发现:首先,2011年个税改革提高了个体劳动供给,其劳动激励效果在不同性别、年龄及受教育程度群体间具有显著异质性,调整成本因群体不同也各有差异;其次,调整成本会削弱劳动者对改革的行为反应;最后,2018年个税改革的调整成本对劳动者的影响较2011年进一步扩大。本文建议政府在推行个人所得税改革时,需全面准确考虑劳动者的调整成本和收益,优化税收与就业政策,持续释放劳动力供给潜力。
  • 周闯, 郑旭刚, 许文立
    2024, 47(4): 212-240.
    摘要 ( ) 全文 ( ) 复现包及其他补充材料   可视化   收藏
    县域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空间,是推动农业转移人口有序市民化的关键。本文基于新型城镇化试点的准自然实验,使用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和交错双重差分方法考察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农业转移人口就业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县域新型城镇化试点显著提升了农业转移人口就业质量;试点通过增强公共服务可及性对农业转移人口进行外部“赋能”,通过增强身份认同感使农业转移人口实现内部“增能”,最终提升了农业转移人口就业质量;试点在财政压力较小的县实现了更强的就业质量提升,并且更能提升新生代和高中以上学历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质量。本文研究结论为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和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政策实施提供了微观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