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关闭
提交更改
取消
确定并提交
×
模态框(Modal)标题
×
下载引用文件后,可以用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打开和编辑,包括: BibTex, EndNote, ProCite, RefWorks, and Reference Manager.
选择文件类型/文献管理软件名称
RIS (ProCite, Reference Manager)
BibTeX
选择包含的内容
仅文章引用信息
引用信息及摘要
导出
导航切换
世界经济
首页
期刊介绍
投稿须知
编 委 会
过刊查询
联系我们
下载中心
过刊目录
2023年, 46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3-04-23
全选
|
Select
竞争国汇率与出口产品质量:兼论人民币汇率的国际影响
李保霞,张辉,王胜,张芸晓
2023, 46(4): 3-31.
摘要
(
)
全文
(
)
复现包及其他补充材料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理论上识别了多国环境下汇率对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机理,并在国际比较视角下探讨了人民币汇率的贸易溢出效应。研究发现:竞争国货币贬值对一国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存在“以邻为壑”效应,其程度不低于双边汇率的影响。进口中间品质量和他国竞争者产品质量是竞争国汇率产生影响的两个主要渠道。面对竞争国汇率冲击,差异化产品、高质量产品和垄断产品相对“免疫”。产品质量的调整呈现“棘轮效应”,对竞争国货币升值的反应更大。与其他特别提款权货币相比,人民币贬值对其他国家出口的负面影响处于低位水平。本文研究为企业应对竞争国汇率风险、人民币汇率国际声誉的维护等提供了有益参考。
Select
自由贸易协定深化、数字贸易规则与数字贸易发展
杨连星,王秋硕,张秀敏
2023, 46(4): 32-59.
摘要
(
)
全文
(
)
复现包及其他补充材料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构建自由贸易协定数字贸易异质性条款指标体系,在静态签订、总体深化、水平深化和垂直深化多重视角下,全面探究自由贸易协定深化对数字贸易影响。分析发现,自由贸易协定签订、总体深化、水平深化与垂直深化均对数字贸易存在显著正向效应,核心 WTO-X深度条款、边境后措施深度条款促进效应更强,但自由贸易协定深化的第三方效应对数字贸易存在显著的负向作用。在异质性影响方面,数字贸易条款类型、自由贸易协定深化领域类型、数字产品类型等对数字贸易呈现显著差异化影响,电子商务、数据流动条款深化呈现促进效应,但知识产权条款深化呈现抑制效应;包含政治性、经济一体化和研发合作领域的自由贸易协定对数字贸易促进作用更大;自由贸易协定深化对计算机及外围设备出口的促进效应更大,对通信设备出口的影响次之。基于全球样本的经验证据,本文以RCEP和CPTPP为样本,探寻构建数字贸易规则的“中国范本”,促进中国掌握新一轮全球数字贸易规则制定的主动权。
Select
通胀预期形成与信息黏性特征:基于媒体新闻视角
郑挺国,范馨月,靳炜,方匡南
2023, 46(4): 60-82.
摘要
(
)
全文
(
)
复现包及其他补充材料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使用主流中文财经报刊中的近百万篇新闻报道构成语料库,利用潜在狄利克雷分配模型将新闻文本转换为结构化的高维新闻主题关注度序列,旨在探讨媒体新闻对通胀预期的驱动作用。为此,本文运用 LASSO、 LASSO-UMIDAS 模型识别对通胀预期具有重要影响的新闻主题,并基于噪声信息模型估计时变信息黏性,通过将其与媒体报道持续期和信噪比进行联合建模分析,进一步考察了媒体新闻对通胀预期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媒体信息会从数值驱动和速度驱动两个方面对通胀预期产生重要影响。在数值方面,媒体信息中的经济增长、物价波动、国家要闻与金融信贷等多个主题在通胀预期的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速度方面,媒体报道的持续期和信噪比会对信息黏性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进而影响通胀预期的调整速度。
Select
中国反垄断规制的收入分配效应研究
宋颜群, 李坤望, 胡浩然
2023, 46(4): 83-110.
摘要
(
)
全文
(
)
复现包及其他补充材料
可视化
收藏
反垄断规制是促进市场公平竞争和提升经济运行效率的重要手段,可以有效改善市场的收入分配状况。本文构建垄断理论模型,引入权力垄断假定和政府规制,通过理论推导和数值模拟发现:高市场势力企业的平均员工工资高于低市场势力企业,反垄断规制能降低行业的垄断程度,提升低市场势力企业的生产率、利润率和工资水平,缩小高低市场势力企业间生产率、盈利及工资的差距,并且反垄断规制对垄断行业企业间工资差距的缩小作用更大。基于 2008 年中国实施《反垄断法》这一准自然实验,我们进一步使用双重差分因果识别方法研究发现:反垄断规制显著缩小了行业内企业间的工资差距,且对非自然垄断行业、东部地区、民营企业及重点受规制行业样本组的影响更显著。此外,反垄断规制通过降低行业内企业间生产率和盈利差距,进而减小行业内企业间的工资差距。本研究为市场化改革背景下的反垄断规制如何促进收入合理分配提供了有益参考。
Select
农村物流建设与农户增收效应
袁诚,李佶冬,魏易
2023, 46(4): 111-139.
摘要
(
)
全文
(
)
复现包及其他补充材料
可视化
收藏
完善的农村物流体系是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乡村振兴、提高农村居民收入的重要保障。本文基于 2013-2019 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CHFS)、物流网络 POI 与县级城市数据,估计了物流基础设施对农村家庭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县域层面物流点的增收弹性约为 8.43%;村级层面约为 11.72%-12.48%,增收效果随家庭到物流点距离缩小而增强。使用邮政局作为工具变量,并借助2014 年“电子商务示范县”政策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减少内生性干扰后结果稳健。异质性分析表明,远离中心城市、坡度与海拔高、农业机械化程度低的地区,增收作用更明显。机制分析表明,物流点通过降低农业成本、改变种植选择、扩大就业、吸引人口回流促进农村家庭增收。本研究对扶贫与双循环政策有重要实践意义。
Select
银行金融科技与企业金融化:基于避险与逐利动机
李真,李茂林,朱林染
2023, 46(4): 140-169.
摘要
(
)
全文
(
)
复现包及其他补充材料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识别了中国商业银行 2010-2020 年的金融科技专利信息,并将其与企业贷款信息结合后考察了银行金融科技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银行金融科技发展能有效降低企业金融化水平,该结论在排除银行金融科技属性对优质企业的“选择效应”和遗漏变量偏误等影响后仍然成立。银行金融科技不仅能通过促进银行信贷规模扩容、减少抵押贷款依赖有效弱化企业风险规避动机,还有利于降低企业影子银行业务、缩小实体与金融投资利差,从而弱化企业投资逐利动机。此外,银行金融科技主要通过底层数字技术类专利对企业金融化发挥作用,重点影响企业长期金融资产配置。而银行金融科技发展对具有较高数字化转型程度的企业、非国有企业及非制造业企业的金融化影响效应更为明显,并有利于引导企业资金回流促进实体经济创新。
Select
人口老龄化与企业进入:基于中国地级市的研究
封进,李雨婷
2023, 46(4): 170-191.
摘要
(
)
全文
(
)
复现包及其他补充材料
可视化
收藏
企业进入是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本文采用工商注册、人口普查、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和城市层面数据,检验人口老龄化对企业进入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65 岁以上人口占比每提高1 个百分点,城市的企业进入数量约下降3%,这一效应主要体现在劳动密集型企业、高技术企业以及某些服务行业,劳动力供给、人力资本水平、本地市场需求是主要的影响机制。其中,人口老龄化对企业进入的负向影响在低行政级别城市、非资源型城市和初始经济发展条件薄弱的城市中更为明显。本文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城市抵御人口老龄化影响的能力有明显差异,中央政府对弱势城市应有相关扶持政策。
Select
企业集团、短借长投与企业风险
蔡卫星,蒲雨琦,夏婷,韦庆芳
2023, 46(4): 192-219.
摘要
(
)
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企业短借长投行为入手,基于内部资本市场和“大而不倒”幻觉构建了一个基本理论框架,分析企业集团这种独特组织形式如何影响成员公司的短借长投,并使用 2003-2019 年上市公司数据进行了经验检验。研究结果显示:首先,企业集团这种组织形式对成员公司短借长投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基于政策驱动的工具变量回归和基于企业集团状态变更的事件研究进一步识别了企业集团对成员公司短借长投的因果影响。其次,企业集团对短借长投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异质性,就集团层面而言,扩张规模越大,企业集团对短借长投的影响就越显著;在成员公司层面,这种影响对大企业、高融资约束企业、低治理水平企业更加显著。最后,我们从风险视角进行了进一步讨论,指出“大而不倒”幻觉可能来源于只看到短期风险下降而忽视了长期风险累积,并且短借长投在企业集团内部具有传染效应。
Select
并购、资源重组与目标企业增长
陈爱贞,张鹏飞
2023, 46(4): 220-248.
摘要
(
)
全文
(
)
复现包及其他补充材料
可视化
收藏
中国企业并购日趋活跃,但频频曝光的失败案例使其资源重组效应遭到质疑。鲜有研究关注到并购绩效多受目标企业被并购后增长的影响,本文利用2000-2013 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考察目标企业被并购后的产出增长情况及其资源重组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目标企业被并购后投入增加但因效率下降而增长受挫;大目标企业投入减少而效率提高,资源重构的正效率效应大于资源投入减少的负数量效应进而促进企业增长;小目标企业投入增加但效率降低,资源重构的负效率效应超过资源投入增加的正数量效应进而抑制企业增长。本文探讨了以并购助推大企业转型和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实践空间,为探索以资源重组方式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撑与新观察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