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专题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专题
    乔晓楠, 李欣
    2021, 44(11): 3-26.
    摘要 ( ) 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罗默定理是置盐定理的重要拓展。本文指出罗默定理仅适用于部门整体技术变迁,如果引入部门内部的异质性资本与技术扩散过程,即使实物工资不变,由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所推动的利润率下降依然可以出现。只要掌握新技术的高效率资本能够在一定时期内获得超额利润,即使在该技术普及后利润率下降,其仍有动机选择新技术进行生产。基于中国2001至2014年的经验研究发现,罗默定理并不能解释全部情况,一些年份发生了"马克思偏向型技术变迁",进而不足以否定马克思的科学论断。
  • 张川川, 张文杰, 李楠, 杨汝岱
    2021, 44(11): 27-48.
    摘要 ( ) 全文 ( ) 复现包及其他补充材料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利用清朝末期开埠通商这一自然实验,考察了历史上的贸易开放对当代经济发展的影响。基于历史资料、经济普查和海关调查等数据,本文发现清末通商口岸地区比其他地区在当代具有显著更高的FDI和进出口贸易规模,在采用倍差法和工具变量等方法处理内生性问题后结论依然成立。我们对背后的作用机制做了初步探讨,发现相对于其他地区,通商口岸地区的居民对外国人的信任程度更高,并且通商口岸地区有相对更好的企业融资环境。
  • 李旭超, 宋敏
    2021, 44(11): 49-74.
    摘要 ( ) 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被拖欠账款是民营企业发展的一大阻碍。本文以僵尸企业为切入点,探讨民营企业应收账款的形成及其对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影响。结果发现:(1)僵尸企业的应付账款明显高于正常企业,具有债务支付拖欠的性质。(2)僵尸企业显著拖欠了上游民营企业的账款,并且其应付账款主要是拖欠民营企业的。国有僵尸企业更容易拖欠上游民营企业的账款,而民营企业自身的市场势力强和所在省份的产权保护有助于减少被拖欠。(3)僵尸企业通过商业信用渠道显著拉低了上游民营企业的TFP,债务支付拖欠通过融资约束机制产生效率损失。治理僵尸企业政策应既要在僵尸企业生成过程中防止拖欠民营企业的债务,也要在清理僵尸企业过程中切实保护民营企业的债权。
  • 闫昊生, 孙久文, 蒋治
    2021, 44(11): 75-101.
    摘要 ( ) 全文 ( ) 复现包及其他补充材料   可视化   收藏
    目标考核是政策制定和执行中的关键环节,会显著影响经济政策的实施效果。本文以"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这一典型的地区性政策为切入点,借助三重差分方法,利用中国工业企业专利申请与授予的微观数据,研究了地方政府在面临考核压力时,政策实施对国有和非国有企业创新行为影响的差异。研究发现,创新型城市建设对国有企业专利申请量的提升作用显著强于非国有企业,这种差异更多体现在受到目标考核的发明专利上,而且当政府面临更强的考核压力时差异更加明显。此外,政府对国有企业的"资源倾斜效应"和国有企业自身的"策略性创新"是两个主要机制。本文为政府目标考核对企业的影响提供了经验证据,也为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了政策启示。
  • 高跃光, 冯晨, 唐雅
    2021, 44(11): 102-120.
    摘要 ( ) 全文 ( ) 复现包及其他补充材料   可视化   收藏
    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其中的重要途径之一是缩小城乡间人力资本差距。本文基于"农转非"落户这一政策背景,考察城乡户籍差异对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研究发现,符合"农转非"条件且实现了"农转非"的个体,其受教育年限有普遍增长。本文的研究反映了城乡户籍制度下教育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对于完善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张训常, 苏巧玲
    2021, 44(11): 121-144.
    摘要 ( ) 全文 ( ) 复现包及其他补充材料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建立理论模型分析了政府与国有企业间的利润分配影响企业超额雇员的作用机理,并以2003-2016年中国沪深A股央企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考察中国2007年开始实施的央企利润上缴政策对央企上市公司超额雇员的影响,对理论假说进行了计量检验。研究发现,提高央企利润上缴比例,降低了央企上市公司的超额雇员,并且该效应在盈利能力较强、政府控股比例较低和市场化程度较高地区的公司样本中更加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随着央企利润上缴比例的提高和超额雇员的减少,央企上市公司具有更高的人均销售收入水平和全要素生产率。本研究对于如何加快剥离国有企业的政策性负担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王耀辉, 王凯璇, 孙鹏
    2021, 44(11): 145-168.
    摘要 ( ) 全文 ( ) 复现包及其他补充材料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流感为例考察了高铁对病毒传播的影响。流感每年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健康和经济负担。作为一种新型出行方式,高铁可能会对既有的流感传播模式带来两方面的冲击:一方面,高铁缩短了旅行时间,减少了人们暴露在人员密集的车厢的时间,这会降低感染病毒的风险;另一方面,高铁会刺激出行量的增加,从而增加人们的接触率,这会提高感染病毒的风险。本文利用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数据库中的省级月度面板数据研究发现,高铁开通对流感发病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每增加一个高铁站点,流感发病率会增加0.032个单位。机制分析表明,高铁推动了全社会人员流动的增加,从而加快了病毒传播速度。同时,高铁对流感的影响还因为人口年龄结构、医疗资源和路网密度的差异而产生异质性。成本-收益分析的结果表明,在流感高峰月份关闭高铁系统是不经济的,本文的结论为在重大疫情防控中如何选择合适的公共政策提供了经验依据。
  • 李青原, 陈世来
    2021, 44(11): 169-193.
    摘要 ( ) 全文 ( ) 复现包及其他补充材料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采用固定效应回归研究方法,利用2002-2017年中国A股非金融类IPO企业为样本,研究IPO企业的避税问题。结果发现:相比IPO前,企业IPO后避税程度显著降低,且主要表现在非国有企业和创业板上市企业中。保荐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企业IPO前的避税行为,甚至使IPO前后的避税差异出现逆转。从避税路径看,IPO企业会动态调整避税策略,即在IPO前主要采用账税差异避税,在IPO后更多采用账税一致避税。从经济后果看,企业IPO前的避税行为有助于上市后获得较好的短期股票市场表现,但部分证据表明IPO前的避税行为会对企业长期会计业绩产生负面影响,导致企业上市后业绩下滑。本文为理解企业IPO过程中的避税行为提供新视角,也为深化IPO监管和税收征管制度改革提供政策启示。
  • 朱超, 易祯
    2021, 44(11): 194-220.
    摘要 ( ) 全文 ( ) 复现包及其他补充材料   可视化   收藏
    消费跨期决策体现了经济主体对现在消费和未来消费的权衡,通常用跨期替代弹性衡量。本文运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以及中国家庭金融调查3个微观数据库,估计了4种效用函数形式下中国的跨期替代弹性。结果显示,样本期中国跨期替代弹性均值为0.1526,取值区间分别为[0.1304,0.1694]、[0.1349,0.1558]、[0.1485,0.1767]。这意味着相对当前边际效用,如果未来消费边际效用上升100%,中国家庭将更偏好未来消费,消费总增长率将平均上升15.26个百分点。我们还发现,越富有、年龄越长、身体越差的群体越倾向于未来消费,跨期替代弹性越高。在理论意义上,本文细致估计了跨期替代弹性,为后续研究提供设定参考。在现实意义上,随着中国人口学特征的快速改变,家庭将更着眼未来,政策上需提前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