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世界经济学研究专题
  •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世界经济学研究专题
    冯志轩, 刘凤义
    2019, 42(4): 2-28.
    摘要 ( ) 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生态不平等交换理论,结合价值转移概念,阐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运动规律如何恶化发展中经济体生态环境的问题。我们构建了一个两部门置盐-森岛模型,证明一个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下降和剩余价值率上升会引起该部门价值转出,并提高其贸易的环境成本。在此基础上,计算了全球40个经济体的价值转移量和生态不平等交换程度。本文发现,存在生态不平等交换的重要原因是国际分工和实际工资差异导致经济体间的价值转移。国际贸易不平等直接造成了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生态环境水平的差距。
  • 盛斌, 景光正
    2019, 42(4): 29-52.
    摘要 ( ) 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系统考察了金融结构与一国全球价值链地位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显著提高了一国全球价值链地位,克服了内生性和经济波动的影响后,结论依旧稳健。随着一国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提升,金融市场对其促进作用呈依次递增趋势,然而金融危机会弱化这种积极作用的发挥。进一步研究发现,人力资本提升和研发创新激励是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促进全球价值链地位攀升的重要渠道。此外,引入国家契约环境指数发现,契约环境的改善不仅对提升全球价值链地位具有直接促进作用,而且能强化金融市场对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提升作用。
  • 李月, 徐永慧
    2019, 42(4): 53-76.
    摘要 ( ) 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采用生存模型考察结构性改革对经济体由效率驱动向创新驱动阶段转变的影响。研究发现:转型概率曲线呈倒U型,拐点为进入效率驱动阶段后的19-20年,14-19年为实现阶段性转变的高峰期,此后转型概率由上升转为下降,意味着当经济体在效率驱动阶段停留过长时间后会加大转型的困难;贸易部门、行政管理体制与金融部门改革对于转型具有显著正效应,产品市场规制与劳动力市场改革的效应不确定;顺序效应检验发现两条改革路线,一是贸易部门-行政管理体制-金融改革的路线,二是贸易部门-产品市场规制-劳动力市场改革的路线,采取上述两条改革路线有助于尽快实现由效率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各经济体设计结构性改革路线时应借鉴国际经验并根据自身条件进行调整。
  • 杨连星, 沈超海, 殷德生
    2019, 42(4): 77-100.
    摘要 ( ) 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运用理论模型分析不同类型对外直接投资(OFDI)对母国企业产出的影响机制,模型从中间品进出口视角,分析了水平型和垂直型对外直接投资的差异化影响。基于企业层面数据的经验研究发现,总体上OFDI对企业产出呈现促进效应。但是不同类型OFDI对产出的影响存在差异性,商贸服务型、前向垂直型OFDI能够促进企业产出增长;水平型OFDI只有在中间品出口比重高于门槛值,后向垂直型OFDI只有中间品进口比重高于门槛值时,才对企业产出呈现促进效应;研究开发型、没有中间品出口的水平型OFDI对产出呈现显著"挤出"效应。
  • 战明华, 李帅, 刘恩慧, 许月丽
    2019, 42(4): 101-122.
    摘要 ( ) 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伯南克之谜"描述的是现实货币政策传导同利率传导渠道理论预期相悖离的三大特征,这些特征来自发达经济体,而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环境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利率市场化推进会弱化伯南克之谜的理论预期未必符合中国的经济事实。本文研究发现,利率市场化对伯南克之谜的弱化作用小于预期,机制是预期通货膨胀效应和利率期限结构效应改变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本研究的政策含义是,数量型和价格型工具对货币政策的实施同样重要;构建完善的货币政策利率调控体系不能仅依赖利率市场化本身,经济市场化体系的完善更为重要。
  • 刘修岩, 秦蒙, 李松林
    2019, 42(4): 123-148.
    摘要 ( ) 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探讨了城市规模、密度与形态等空间结构因素对劳动者工资收入影响的理论机制,并借助夜间灯光数据和LandScan人口分布数据,设计了3组城市内部距离指标以刻画城市空间形态,进而结合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使用两阶段工具变量法检验了城市人口规模、密度和空间形态等对劳动者工资收入的影响强度。研究发现,在控制劳动者个人特征后,城市规模越大,密度越高,劳动者获得的工资收入就越高,证明城市聚集的规模和密度都有正外部性;与此同时,"劣质"的城市形态会显著降低劳动者工资收入,说明城市形态也是影响城市空间外部性的一个重要维度。此外,在不同类型的产业之间,城市形态和密度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异质性,而适当降低城市密度以及完善公路基础设施可以缓解劣质城市形态对劳动者工资收入的负面影响。
  • 赵瑞丽, 尹翔硕, 孙楚仁
    2019, 42(4): 149-173.
    摘要 ( ) 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使用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数据,在Combes等(2012)理论框架的基础上,通过引入城市规模和集聚外部性,研究了城市规模扩张对企业加成率及其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否存在集聚外部性或集聚对不同生产率企业的非对称影响,大城市企业的加成率水平都更低;大城市企业加成率的分布比小城市更均匀,其资源配置效率更高;当给定城市规模时,高生产率企业的加成率受城市竞争效应的负向冲击较小。此外,本文将城市规模扩张对企业加成率的影响效应分解为集聚、竞争及选择效应后发现,大城市的竞争和集聚效应的净效应为负,导致大城市企业加成率分布相较于小城市左移。
  • 白思达
    2019, 42(4): 174-192.
    摘要 ( ) 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使用2000-2006年海关出口数据库、工业企业数据库及对外直接投资名录等数据分析了中国跨国公司税基侵蚀和利润转移问题。研究发现:样本期内中国跨国公司的避税程度比发达国家更严重;企业会利用国外关联公司和对外投资地区的税率降低两种机制进行避税;现行国家间税收协定签订时间越早越能有效约束企业避税行为。本文测算出2006年中国跨国公司出口环节侵蚀的企业所得税规模约为6.44亿元,并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进行了稳健性检验,进一步验证了该结论。本研究着力解决在跨国公司税基侵蚀这一议题中存在的研究深度和广度不足问题,为中国今后调整相关反避税政策提供政策建议。